〇、背景
0.1、本文背景
在学习陈硕《Linux多线程服务端编程:使用muduo C++网络库》muduo源代码的过程中,感觉代码架构较复杂:
- 一是和boost相关的内容比较多,对现代C++编程理念不了解的人,可能感觉莫名其妙。(关于“现代C++”点击此处)
- 二是muduo的源代码中,虽然不考虑可移植性,但还是划分了很多小的类(Channel、Socket、TcpConnection、Acceptor,不知道是不是参考了java中的概念),类之间大量通过boost::bind()注册回调函数,感觉比继承还要难理解。
本文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 一是从整体架构上分析muduo的源代码,让希望了解它的人能够快速入门。
- 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简化版的sim_muduo,让更多的人可以此为基础,更快捷的实践现代C++编程和Linux并发网络编程相关的技术。
0.2、代码背景
muduo是一个高质量的Reactor网络库,采用one loop per thread + thread pool架构实现,代码简洁,逻辑清晰,是学习网络编程的很好的典范。
muduo的代码分为两部分,base和net:
- base部分:实现一些基础功能,例如log, thread, threadpool, mutex, queue等,这些基础模块在后面网络库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复用,base库的类相互之间耦合性较低,源码阅读起来并不困难,此处不做过多探究。
- net部分:使用base中的工具类实现更高层次的逻辑,网络编程无非是对socket和其使用的epoll/poll等进行封装,使其便于使用,屏蔽掉底层网络库的一些"坑", 在满足了基础的网络IO之后,就需要考虑高性能,高并发的问题。单个IO线程在面对大量请求时难免处理不过来,所以就需要结合多线程或者线程池,一个线程对应一个epoll进行网络IO,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硬件多核系统。从软硬两方面综合提升性能。net部分封装的较为彻底,对上层提供的接口简单易用,所以涉及复杂的内部处理,接下来就对其内部实现进行探究。
一、经典的服务器设计模式Reactor模式
大多数人学习Linux网络编程的起点可能都是从《UNP》开始的,书中描述的服务端程序架构基本上是:
一个大的while循环,程序阻塞在accept或poll函数上,等待被监控的socket描述符上出现预期的事件。事件到达后,accept或poll函数的阻塞解除,程序向下执行,根据socket描述符上出现的事件,执行read、write或错误处理。
整体架构如下:
muduo的软件架构采用的也是Reactor模式,只是整个模式被分成多个类,并且支持以线程池的方式实现多线程并发处理,所以显得有些复杂。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二、Muduo中几个主要的类
muduo是一个支持多线程编程的网络库,它封装了和Linux线程、网络socket相关的十几个API,支持客户端和服务端编程。这里先介绍和服务端编程编程相关的几个类对象。
1、TcpServer、Acceptor和EventLoop
TcpServer对象一般运行在用户代码的主线程,它的生命周期应该和用户服务器程序的生命周期一致。TcpServer对象基本上是用户代码和Muduo库之间的总界面。
- 它对内管理多个成员对象、创建线程池、将新建连接分发不同线程处理;
- 它对外为用户代码提供客户端连接建立、消息接收和发送的接口。
TcpServer中有三个主要的成员类,分别是:Acceptor,EventLoopThreadPool,EventLoop*。其中:
- Acceptor负责管理服务器的监听socket;
- EventLoopThreadPool用于创建和管理线程池;
- EventLoop*是一个指针,它指向一个用户代码中创建的EventLoop对象,为TcpServer专用,相当于是为主线程提供的Loop循环。
(这里一直有个疑问:既然是给TcpServer专用,这个EventLoop对象为啥要在客户代码中创建,然后将对象指针传递给TcpServer,而不是像Acceptor那样放在TcpServer中自动创建)。
在TcpServer的构造函数中,会自动创建并初始化Acceptor对象。其中,Acceptor对象的构造函数首先会创建一个用于服务器程序的监听socket描述符,并为其bind()服务器侧的IP地址和监听端口。另外,Acceptor对象还提供一个封装了listen() API的函数Acceptor::listen()。
Acceptor::listen()函数在TcpServer::start()函数的最后一行被调用:
当然,这里说调用可能并不准确,因为loop_->runInLoop()函数会判断:如果当前正在运行的线程就是loop_对象所属的线程,则直接执行 Acceptor::listen()函数,否则 Acceptor::listen()函数被封装成函数对象放入pendingFunctors_容器中,等待Loop_所属的线程运行时再被执行。(这里其实我也有点不理解,因为TcpServer中的loop_指向的就是用户代码中创建的EventLoop对象,难道有可能用户调用TcpServer::start()函数的线程与用户创建EventLoop对象的线程不是同一个线程???)
讲到此,可看到传统的服务器初始化部分(创建socket、bind端口和IP、启动监听listen)基本上就完成了。另外,这里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细节。首先Acceptor内部管理了一个Socket对象(acceptSocket_)和一个Channel(acceptChannel_)对象。Socket对象封装了监听socket描述符,它向下封装了和socket相关的API接口。而Channel对象总是和Socket对象成对出现,它向上提供了一些回调函数的注册接口,这些回调函数用于处理socket描述符上出现的各种状态事件,例如:POLLIN、POLLOUT、POLLERR等等。
了解了Socket和Channel的关系以后,后面在分析TcpConnection这个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每个TcpConnection用于表示一个客户端的连接,所以TcpConnection类中也会有一对Socket和Channel成员。
再说第二个需要注意的细节:Acceptor还提供了一个函数void Acceptor::handleRead(),这个函数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是简化后的代码
// 此函数中还有一个防止系统描述符耗尽的小技巧,这里没有展示,感兴趣的同学可参考陈硕的书自行了解
void Acceptor::handleRead()
{
int connfd = acceptSocket_.accept(&peerAddr);
newConnectionCallback_(connfd, peerAddr);
}
代码的第一行最终会调用到系统API函数accept(),用于接收一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int connfd = acceptSocket_.accept(&peerAddr);
第二行的newConnectionCallback_是一个回调函数指针,它指向TcpServer::newConnection()函数,用于处理接收到的连接请求:
newConnectionCallback_(connfd, peerAddr);
Acceptor::handleRead() 函数本身在Acceptor的构造函数中会被注册给acceptChannel_对象的readCallback_指针。当acceptSocket_(监听socket)描述符发现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时,acceptChannel_对象的readCallback_就会被调用,即Acceptor::handleRead()函数被调用:
void Channel::handleEvent(Timestamp receiveTime)
{
handleEventWithGuard(receiveTime);
}
void Channel::handleEventWithGuard(Timestamp receiveTime)
{
if (revents_ & (POLLIN | POLLPRI | POLLRDHUP))
{
// acceptChannel对象的readCallback_指向Acceptor::handleRead()函数
if (readCallback_) readCallback_(receiveTime);
}
}
如果我前面的描述够清晰的话,看到这里,通过muduo库,从创建服务端监听socket到调用accept() API获取客户端连接请求的过程应该就比较清晰了。接下来需要分析的是newConnectionCallback_,也就是TcpServer::newConnection()函数如何创建并管理一个客户端连接。新建一条Tcp连接的整体函数调用如下所示:
//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是简化后的代码
void Acceptor::handleRead()
{
int connfd = acceptSocket_.accept(&peerAddr);
if (connfd >= 0)
{
if (newConnectionCallback_)
{
newConnectionCallback_(connfd, peerAddr); // 这里调用TcpServer::newConnection()函数
}
}
}
void TcpServer::newConnection(int sockfd, const InetAddress& peerAddr)
{
// 从线程池中获取一个EventLoop(因为EventLoop对应一个线程),这里相当于获取了一个线程
EventLoop* ioLoop = threadPool_->getNextLoop();
// 为当前接收到的连接请求创建一个TcpConnection对象,将TcpConnection对象与分配的(ioLoop)线程绑定
TcpConnectionPtr conn(new TcpConnection(ioLoop,connName, sockfd, localAddr, peerAddr));
// 将(用户定义的)连接建立回调函数、消息接收回调函数注册到TcpConnection对象中
// 由此可知TcpConnection才是muduo库对与网络连接的核心处理
conn->setConnectionCallback(connectionCallback_);
conn->setMessageCallback(messageCallback_);
// 对于新建连接的socket描述符,还需要设置期望监控的事件(POLLIN | POLLPRI),
// 并且将此socket描述符放入poll函数的监控描述符集合中,用于等待接收客户端从此连接上发送来的消息
// 这些工作,都是由TcpConnection::connectEstablished函数完成。
ioLoop->runInLoop(std::bind(&TcpConnection::connectEstablished, conn));
}
//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是简化后的代码
void TcpConnection::connectEstablished()
{
channel_->enableReading(); // 将新建连接的Channel对象加入到POLLER轮询管理器
// 此函数对应TcpServer::connectionCallback_,最终指向一个用户服务器定义的回调函数
connectionCallback_(shared_from_this());
}
void Channel::enableReading() { events_ |= (POLLIN | POLLPRI); update(); }
void Channel::update(){ loop_->updateChannel(this);}
void EventLoop::updateChannel(Channel* channel){ poller_->updateChannel(channel); }
以上就是建立一条Tcp连接的大致流程,如果要删除Tcp连接,函数的调用流程如下:
void TcpConnection::handleClose()
{
setState(kDisconnected);
channel_->disableAll();
TcpConnectionPtr guardThis(shared_from_this());
connectionCallback_(guardThis); // 回调用户定义的连接处理函数
// must be the last line
closeCallback_(guardThis); // closeCallback_对应的函数是TcpServer::removeConnection()
}
void TcpServer::removeConnectionInLoop(const TcpConnectionPtr& conn)
{
size_t n = connections_.erase(conn->name());
ioLoop->queueInLoop(std::bind(&TcpConnection::connectDestroyed, conn));
}
void TcpConnection::connectDestroyed()
{
if (state_ == kConnected)
{
setState(kDisconnected);
channel_->disableAll();
connectionCallback_(shared_from_this()); // 回调用户定义的连接处理函数
}
channel_->remove(); // 本连接对应的描述符不在需要监控,从poll中删除。
}
前面详细分析的TcpServer和Acceptor对象的结构和行为,并且大致了解了Socket、Channel和TcpConnection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个Muduo库中与Reactor模式相关的软件架构也就大致清楚了,最后再看看EventLoop这个类。muduo的对于并发处理采用的是one thread one loop方式,所以,每个线程都唯一对应一个EventLoop对象。
EventLoop中包含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函数,首先是void EventLoop::loop(),它为每个工作线程提供了一个大的while循环,如下:
void EventLoop::loop()
{
quit_ = false;
while (!quit_)
{
// 轮询,得到发生状态变化的Channel对象集合
poller_->poll(kPollTimeMs, &activeChannels_);
// 遍历每个发生状态变化的Channel对象,执行对象的状态处理函数
for (ChannelList::iterator it = activeChannels_.begin();
it != activeChannels_.end(); ++it)
{
currentActiveChannel_ = *it;
currentActiveChannel_->handleEvent(pollReturnTime_);
}
// 执行pendingFunctors_容器中由外部线程注入的函数对象
doPendingFunctors();
}
}
第二个重要的函数是void EventLoop::runInLoop(const Functor& cb),此函数的作用是为外部线程提供接口,将函数注入到EventLoop所属的线程中执行:
void EventLoop::runInLoop(const Functor& cb)
{
if (isInLoopThread())
{
cb();
}
else
{
queueInLoop(cb);
}
}
void EventLoop::queueInLoop(const Functor& cb)
{
{
MutexLockGuard lock(mutex_);
pendingFunctors_.push_back(cb);
}
if (!isInLoopThread() || callingPendingFunctors_)
{
wakeup();
}
}
到此为止,服务器端创建并初始化监听socket描述符、轮询(poll())并获取(accept())监听socket描述符上的新建连接请求,为新建连接分配EventLoop工作线程的相关处理我们都已经分析了一遍。
接下来看看muduo库中和线程池管理器相关的三个类:
- EventLoopThread
- Thread
- EventLoopThreadPool
除主线程外,muduo库通过线程池管理器EventLoopThreadPool为每个线程创建一个EventLoopThread对象,每个EventLoopThread类中包含一个EventLoop对象指针(该对象建立在线程入口函数void EventLoopThread::threadFunc()的堆栈上,所以EventLoopThread中包含的EventLoop对象的生命周期应该和该线程相同)。另外,EventLoopThread类中还包含一个Thread类,它的作用主要是封装了和线程相关的系统API(例如:pthread_create()、pthread_detach()),总的看,这几个类的逻辑相对简单,就不深入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