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讲解课文孩子还不理解?
感谢邀请:
教学的目的就是赋予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本领,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授予孩子们将事物与语言文字符号的“音、形、意”完美对应起来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记录生产、生活实践总结经验的工具,是将自我对自然世界事物认知高度图形符号化和发音的抽象化的发明创造。学习则刚好相反,学习是学习者将特定的文字符号、发音与原物体实物一一对应起来,并将其输入大脑形成长期记忆,以备下次遇见同类事物时能够准确辨识的过程。如果把自然世界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它并不自带格式化的使用“说明书”,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学习、探索形成与自生兴趣相适应的自然机器使用“说明书”。
人类创造语言文字工具的本意是为了统一人类信息交流的记述符号、发音方式与表意形式,然而由于自然世界环境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们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必须对相同的文字符号与自然环境进行适配、再运用。因此,现实社会生活中必然产生了语言文字的多意性、个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认知偏差。
学文语言文字的多意性
语言文字是人类发明的信息交流工具,它让人际间信息交流有了相对完整、统一“音、形、意”的标识方式,让使用同种语言的不同人群有了共同通用的记事符号。虽然文字符号相对统一了,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的多音字、多意字,同样的词、字、句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理解、指代不同的事物。因此,在使用同种语言文字的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方言”,比如东北和西南同样的一句话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英语则更是分为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
语言文字是指导人们更好适应社会生活、认知世界的工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当前的生活需要对语言文字符号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它们能更好的为自我生产、生活服务。因此,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句话、同一件事物都会存在微妙的认知差异,常见的比如合同纠纷、家庭小矛盾,其本质是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同样的文字信息产生了理解偏差。
文字就是人类解开自然谜底的“药包”不同个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认知偏差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是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摸一摸的事物,人也不例外。人体的个体差异性,自然会产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比如1.7米高的人和2.0米高的两个人,走过同一段路程,他们必然看见不同的风景。孩子和成年人对于文字的理解高度相差不仅存在身高还存在既有知识经验上,人类认知事物的特点就是每当见到一个事物时,总会在已有记忆之中去寻找既有的记忆存储,如果找到类似的信息就将这个事物与相似的信息归为同一类,否则就需要建立一个新信息。人类天生具有归纳、分类的能力,这也是人们能够辨识世界、分清亲友关系的根本。
人们常说:“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其目的就是提醒家长和师长要根据环境和孩子的特质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人们都明白教导5岁孩子不能与15岁孩子使用同样的方法,教授数学的方法和语言的方法要有所区别......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确,作为家长和师长能够为孩子做的就是指引、照亮的作用,真正的理解、运用学习者才是最关键的,这也正是同一个老师、相同的班级同学们会出现不同学习成效的根本。也正因为如此,相同的老师能够带出不同的孩子,同一个孩子遇见不同的老师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成绩。所以,才有了父母千方百计想为孩子挑选好学校、好老师,甚至为孩子选择好的学区。
正如:“新闻总会发生,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看法。”生活中,每个人对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角度,人们理解、看待问题的视角都各不相同。对于教学,老师益主动找到贴合孩子的视角讲解内容和问题,认真备好课、找寻到更多相似的理解观点、做到内容讲解的准确性。当您感觉到孩子对内容的理解与您的讲解有出入或者根本没有理解时,您需要和孩子谈谈,看看他是怎么理解这些内容的。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尽可能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联系起来,比如讲到某种植物时,安排时间带孩子们去实地了解植物的成长特性;讲到某些现存的古建筑【如长城、天安门】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带孩子们去实地参观......
家庭阅读增强孩子对内容的理解参与
人们常说:“教是最好的学”,学习活动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要将一件事情向他人讲解清楚。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孩子在生活游戏中为了将游戏向同伴而讲清楚,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直至对方完全听明白。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孩子对所学课文的自身理解,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共享的电子教材我们发现,其实小学阶段每个学期的课程还是给予了很多可自由调配的时间,这就为老师引导孩子们对课文进行自主理解并讲解给同学提供了可操作性空间。
教学授课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知识、懂得将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关联起来,将知识转变为能够灵活使用的智慧。所以,讲解的目标并不完全是老师将自己理解的内容灌输给孩子,而是要引导孩子习得如何理解内容的能力。教育活动是人【家长和师长】点燃人【孩子】自身成长能力的活动,应该增加孩子自主分析、理解内容的能力,激活他们自带的学习潜能,真正做到“授孩子以渔”。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