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35岁就免不了被放逐的情况,作为一个30+程序员的我,说一下我的看法。首先程序员是青春饭,这个是普遍共识。但是这个共识主要出现在我国,在外国,四五十岁的程序员还在活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简单的答案是,我国程序员的工作大部分是体力劳动,而不是脑力劳动。因为体力劳动到35往往是个坎,不管是不是程序员,后面有那么多的小年轻能代替你,或者以一个很小的时间成本赶超你。
为什么我国程序员主要是体力劳动而不是脑力劳动,这还是跟国情相关。我国计算机发展相对较晚,处于互联网和产业数字化的转型爆发期,做应用的程序员缺口比较大,所以大部分程序员都在做应用相关的功能,互联网应用上从抄袭国外同类产品到出现了一批领先全球的应用如电子支付抖音等。而做应用的程序员,说技术含量,虽不缺有高精尖的技术,但都是基于国外一批基础软件(如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做出来的应用产品。近几年因为美国技术封锁,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华为,也不得不自己去研发基础软件.......当然扯得有点远,但国内程序员的现状就是很容易被新人替代,所以程序员常自嘲是码农搬砖也很合理。
什么样的程序员是脑力劳动型,是不是研发基础软件的都是脑力劳动型的程序员?答案是未必,因为一款成功的基础软件往往是要配合一批搞研究的脑力劳动型程序员和一批单纯搬砖的体力劳动型程序员才能做出来。如果是一款工业软件,那么就要集合多个领域的人来一起开发。很难定义脑力劳动型的程序员,但脑力劳动一般都有这个特点:加班也不一定能搞定的工作。因为体力劳动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产量,所以与之对立的脑力劳动就是需要保持大脑良好的状态,丰富的知识面和技术深度才可以做好判断做好设计。这么说来能够想到的程序员工作就是那些和数学逻辑模型相关的工作,而且要加上前提,就是市面上找不到参照的,需要自己研究的算法。如果市面上有现成的解决方案算法模型,那也是搬砖的活。
说到这,是不是感觉一个脑力劳动为主的程序员更像一个科学家而不是攻城狮?但我觉得科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某个技术点或者理论,而攻城狮的主要工作还是要将科学家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进行落地。所以脑力劳动的程序员跟科学家还有很大差距,当然最好往这个方向靠。
这里还要从时间纬度来讨论,存不存在一种技术方向:1.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被废弃(至少在工作的这几十年里)2.后辈只能通过时间堆积来学习和实践,否则无法赶超前辈。程序员应该都知道不存在。哪怕第一个条件满足,第二个条件上,随着社会的各种信息越来越丰富如各种各样激进的培训,学习成本越来越低,后辈还是可以使用比前辈更短的时间去掌握这门技术。就打个比喻说教学效率提升导致以后高中生能在毕业前学完高数,高数也纳入高考。那么现在的大一学生可能还不如以后的高中生。所以35后的你应该明白,继续走技术这条路线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地钻研才能保持在一线,也要做到随着技术变革做调整。
综上总结,35岁之后还想走技术的路线,要么你是高精尖的算法类工程师,要么就是不断刷新自我技术栈继续活跃在一线的搬砖工。
如果不想走技术的路线,那么可以走管理相关的岗位,无论是技术管理,项目管理还是产品管理,都是可以支持多种年龄段,毕竟管理处世不是小年轻能随便胜任的。
如果说技术上做不到顶尖,管理上又没有上升空间,自己也没了信心。那么请尽快认清现实,35前找个稳定的事业单位或公务员岗躺平吧[泣不成声],否则也就只能接受做个平凡搬砖码农虚度一生